“好久没这么热闹了,这么多人一起给我过生日……” 俚岛镇宫家山村的袁奶奶(化名)捧着志愿者递上的长寿面,眼角泛着泪光,笑容却比阳光还灿烂。这一幕,发生在荣成市雷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(以下简称“雷速社工”)执行的“威海红帆·春禾向荣”——“崇孝尚礼 文明同行”移风易俗项目现场。
聚焦:被遗忘的角落与孤独的生日
在宫家山、立山村、头甲村,像袁奶奶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。他们年逾古稀,子女在外打拼,生活半径日益缩小,常常是“出门一把锁,进门一盏灯”。生日,这个本应充满温情和祝福的日子,对他们而言,往往意味着更深的孤独和对亲情的思念。传统的“厚葬”观念根深蒂固,但老人们真正渴望的,是生前的陪伴与关爱。
“移风易俗,不仅仅是反对陋习,更重要的是建立新的、更温暖、更文明的习俗。”雷速社工的项目负责人、资深社工王学刚道出了项目的核心。他们精准捕捉到老人们的深层需求——情感慰藉与社会联结。于是,“暖寿贺生辰 情浓岁月长”主题孝老生日宴应运而生。这绝非简单的聚餐:精准评估,定制关怀: 社工们前期深入村庄,与村委会紧密合作,通过档案查阅、网格员走访,精准识别服务对象。他们详细了解每位老人的健康状况(如定制低盐、低糖、软烂易消化的餐食)、饮食禁忌甚至内心的小愿望,确保服务贴心、安全。
孵化在地力量,志愿火种燎原: 项目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孵化培育本村志愿力量。社工并非单打独斗,而是积极招募、培训本村热心村民(如宫家山村的袁秀敏大姐),组成“家门口”的志愿服务队。社工提供专业培训:沟通技巧、老年心理、烹饪安全、移风易俗政策解读。让村民服务村民,让邻里关爱邻里,这是可持续的关键。
仪式感赋能,传递核心价值: 生日宴现场,红彤彤的条幅“暖寿贺生辰 情浓岁月长”格外醒目。当月的寿星戴上生日帽,在志愿者和邻里乡亲的簇拥下,吹蜡烛、切蛋糕、吃长寿面。社工和志愿者们引导大家分享故事、唱生日歌,将简单的聚餐升华为一场尊老、敬老、爱老的集体仪式。 欢声笑语中,孤独被驱散,社区温情在流淌。
寓教于“宴”,播撒文明种子: 在温馨的用餐交流中,社工和本地志愿者巧妙地引入“移风易俗”话题。他们不讲大道理,而是结合眼前其乐融融的“厚养”场景,与老人们、村民们自然交流:“您看,老寿星今天笑得多开心!咱们做子女的、做邻居的,趁老人在世多关心、多陪伴,让老人活得有滋有味,这才是真孝顺。”“比排场、比厚葬,不如比谁家老人生前过得幸福。” 在情感共鸣中,“厚养薄葬”的新风尚如春风化雨,深入人心。 现场设置的互动问答小环节,用小礼品鼓励大家参与,加深对文明新风的理解。
“吃上热乎饭了!还是这么多人陪着一起吃,香!”(立山村王爷爷反馈)
“以前过生日就自己下碗面条,今天这么多人一起,热闹!心里暖和。”(头甲村张奶奶反馈)
“没想到我这么大年纪了,还能戴上生日帽,像小孩一样……”(宫家山村李爷爷反馈)
老人们朴实的语言,是项目成效最生动的注脚。“志愿者-老人”的固定结对关系正在形成, 一次生日宴,架起了邻里互助的桥梁,老人的社交圈扩大了,孤独感显著缓解。更重要的是,“厚养”的实践在村庄里有了鲜活的样板。
社工视角:专业与温度并行
作为专业社工,我们深知:
改变源于尊重与赋能: 我们不是高高在上的“教导者”,而是陪伴者、赋能者。我们尊重乡村原有的情感纽带,通过孵化本地志愿队,激发社区内生动力,让改变真正扎根。
需求导向是核心: 所有活动的设计,都基于对老人真实需求(社交、尊重、情感支持)的精准评估。“生日宴”是载体,满足需求、传递价值才是目标。
文化嵌入是关键: 移风易俗不能生硬切割传统。我们选择在“生日”这个具有普遍情感连接点的传统时刻,嵌入“厚养”和文明的新内涵,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承。
可持续性是目标: 培养在地志愿者、建立常态化的探访或活动机制(如定期生日宴、结对关怀),是项目结束后文明新风得以延续的保障。我们正努力搭建这个支持网络。
一碗饺子,承载的是孝心;一场生日宴,汇聚的是乡情。在宫家山、立山村、头甲村,点点烛光不仅照亮了老人们的笑脸,更点亮了乡村“崇孝尚礼”的文明之光。“厚养薄葬”的新风,在社工的专业引导和村民志愿者的热情参与下,正从一场场温馨的生日宴开始,悄然改变着乡村的伦理观念和生活方式。
这束光,需要我们共同守护和传递。关注乡村老人,践行厚养孝道,让文明新风吹遍荣成的每一个角落!